一代油画大师梵高,27岁从事绘画生涯,一生穷困,精神忧郁,最终自杀身亡。生前只卖出一幅作品《阿尔的红色葡萄园》,死后多幅作品拍出天价,极具讽刺意味。奈何他终究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。一位不可多得时代巨星。生活无常,喜欢就好。
《梵高自画像》
1853年3月30日,文森特·威廉·梵·高出生于荷兰。
1864年11岁的梵高被迫寄宿到私人学校,长期与家人分离的梵高,有些精神忧郁。
1880年8月,27岁的梵高决定做一名画家。并开始临摹米勒的作品,依靠着弟弟提奥的经济资助开始了绘画生涯。
1883年,30岁的梵高在德伦特创造了大量的绘画,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。因为经济窘迫,他也尝试了大量的素描绘画。
1884年,以农民生活场景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绘画。
《纺织工的小屋》
《秋天的白杨树林荫道》
《吃马铃薯的人》
可能因为环境自我情绪的原因,这个时期梵高的作品大量的使用黑暗阴沉的色调,在弟弟的鼓励和不断接触印象派的画风,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用色习惯。
《巴黎风景》
描绘从蒙马特山上远眺巴黎市区场景,从画面上可以看出,那个时候的巴黎已经没了蓝天绿水相间的环境,而是浓浓的工业风带给环境的污染。而蒙马特这个地方是很多穷困艺术家的集聚地。很多艺术家都曾经集聚那里畅想着自己的未来。
1887年,接触日本浮世绘画风格,并结实了德加、修拉、塞尚、高更等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家,逐步形成自己的印象主义风格。
《蒙马特:风车磨坊后面的风景》
《公园里成双成对的恋人(圣·皮埃尔广场)》
受到印象派的影响,他开始使用新的点彩技术和明亮的色彩。
梵高一生都是孤独的,没什么朋友,唯一的一个朋友高更,一起在黄房子同住了一个多月,也因为脾气不和而闹掰。为此梵高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。可想当是梵高的精神状况有多糟。
《黄房子》
梵·高在18 8 8年2月离开巴黎,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村庄。在这里接触了日本版画,创作了很多带有浮世绘风格的作品。用色明亮轻快。
《朗卢桥》
《麦田》
《丰收》
《罗纳河上的星夜》
1889年,梵高决定进入疗养院进行精神治疗。同年他还创造了为人称赞的佳作《向日葵》
《圣·雷米的风景》
蜿蜒扭曲的笔触、清晰的物体轮廓线是梵高这个时期最具明显的绘画特征。
《鸢尾花》拍卖出5300万美元的高价
1889年他在疗养院里创作了著名的《星夜》
梵高的星空看着总是在动荡和宁静中徘徊,通过画面也能感受到梵高内心的动荡和挣扎。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很多绘画爱好者收藏和临摹的对象。
《自画像》
《剪羊毛的人》
《麦田里的收割者》
1890年受到了保罗·加歇医生的照顾,为此梵·高为加歇医生创作了数幅画像。下面这幅《保罗·加歇医生像》在他死后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。
《鸢尾花》
《午睡》
《奥维的教堂》
《奥维麦田里的收割者》
他的笔触更加粗犷、随意、厚重,他的用色更加大胆、富有刺激性和运动感,他的构图更加自由、不循常规,他的画面也更加有感染力和节奏感。
《瓦兹平川》
《麦田群鸦》
这也是梵高的著名画作之一,也是被后人产生更多疑问的一幅作品。天空的黑色乌鸦,地面的黄色麦田绿褐色相间的小路,多少让人对梵高自杀行为因为这幅画而产生了很多疑问。很多人猜测这幅作品有可能是他的临终遗作。
1890年,年仅37岁的梵高自杀去世。
梵高7年的绘画时间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,他用这些画作,记录了自己苦难潦倒却又充满激情的一生。
绘画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,从梵高的这些画作中可以看到,他可能一直在追求某些改变,也可能想达到某种平衡。所以一个阶段用色明亮欢快,一个阶段用色凝重。大师的画作百年之后还能成为经典,他的用色,结构,笔触等都是值得深入学习。特别是对油画感兴趣的朋友,多看看他的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